※ 安徽中星关于轨道交通项目集中控制型应急疏散系统取得新进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底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消防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自主研发的重大应急装备投入使用。这是我国首次对消防应急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为响应国家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安徽中星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各类名校和科研机构针对目前城市大型的地标建筑、商业综合体、轨道建设等各类大型建筑物面积越来越大,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等特点,经过几年的探索研制,终于开发出新一代集中控制型应急照明及疏散系统及系列产品,同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证书和软件著作权证书,并通过安徽省新产品鉴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进入《合肥市双创产品企业名录》,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火灾和紧急情况下,传统的消防应急标志灯已经无法完全准确的指导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疏散,它的致命缺陷就是只能指示一个固定的逃生方向,一般是指向最近的安全门,但是火灾发生的地点是随机的,如果指示灯的前方发生火灾怎么办?指示的前方有烟雾蔓延过来怎么办?指示的前方安全门打不开怎么办?建筑物内部的应急灯具在平时没有及时维护,在关键时刻出现故障怎么办?如果人群在慌乱时看不见应急灯具怎么办?以上这些情况在每次火灾时都会遇到,所以目前采用的消防应急照明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安徽中星智能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是利用智能网络技术,将建筑物内所有的消防应急灯具组成一个智能网络系统,在发生火灾时,可根据火灾发生的具体地方和烟雾蔓延方向,以及安全门开启状况等,经过系统内软件的数字计算所生成的疏散方案,结合声光报警,智能的为不同地方的人群在关键场合指出最佳的逃生路径。最大限度的避免伤亡,最大限度的提供主动逃生的机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星智能应急疏散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公共建筑区域应急逃生系统。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火灾烟雾中,人的能见度只有30厘米左右,大大影响逃生速度,火灾烟气垂直蔓延的速度是2到5m,s,而人上楼梯的速度最快0.6m,s左右。一般列车为六节车厢,每节车厢大约20米,列车全场120米左右。如果火灾发生在车头或车尾,则采用目前一侧送风的方式,逆风疏散是合理的,但火灾如果发生在列车的中部,一侧送风、逆风疏散会使部分人直面火灾烟气,人在一千米的隧道中,以0.6m/s的速度逃生,必须经过15分钟左右才能逃离隧道,逃生的机会非常渺茫。传统的独立型消防应急灯,尤其对于地铁工程,维护困难,难以检修。地铁隧道地理位置、结构特殊,且日运营时间长,难以检修。致使产品故障不易发现,紧急疏散时易产生逃生盲区,故地铁隧道中我们推荐端头疏散方案方式:
隧道区间内应设置双向可调标志灯、迂回风道出入口门框内外两侧设置语音安全出口标志灯,在区间通道内设置指向迂回风道的单向标志灯,常时区间内灯具光源不点亮,避免列车行进时出现绿色的光带。而一侧送风,迎风疏散,跨隧道逃生:站台之间为A、B区间,如B 区间内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火灾区间B内消防应急灯指向为迎风方向;和该区间以迂回风道相连的另一区间A,则以该A区间到两端站台中央为分界线,向两端站台疏散。
端头疏散和迎风疏散方案对比
端头疏散最合理,兼顾火灾点前后的所有逃生人员,但是对隧道排风有一定的要求。迎风疏散,如果逃生人员在火灾的下风处,会非常危险,浓烟顺着风向势必蔓延,导致车厢下风处的逃生人员难以逃生。端头疏散方式的投入使用确保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在实际使用中,能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员疏散。